錳與清輝

為了獲得最好的閱讀效果推薦使用PC網頁端
這是一個同人創作小組
組員目前包括:
雙組長:鷹司 世輝/ Seiki/ タカツカサ清輝/セイキ/ Kiyoteru
雙組長:鷹司 滿願/ マンガン/ 錳/ Mangan(ese)
顧問:黑柴 玄/ 黑柴/ Kurosiba
組員:五条 銀/ Argenta/ Ag
組員:五条 文/ 單克隆抗體/ MøNø Ab
組員:宮城野 萩/ HAGi

這裡丟感想為主,附帶出其不意的曬貓行為及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搞幾次的Orginal;吃糧或者找雷請移步相關主頁

稍作淺談——翻譯腔和文章句法構造

曾聽聞過一個言論,「你是一個中國人,和中國人交流的時候請用中文!」

現在看來,中文圈內的文字,受外來衝擊影響不淺。

多年以前拜讀了莫言的作品,當時覺得雖然並不打動,卻也無可指責,畢竟是獲得了諾獎的,其篇章段落或遣詞用句也確實值得賞識。但是讀完之後,總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當時只是翻閱,並沒有仔細摳裡面的字詞或句法,因而完全沒有理解這種彆扭的根源所在。

這根本是西方國家的語言構造

當喝彩聲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被掩蓋在鮮花和榮譽之下的問題也就暴露無遺。當高考的壓力稱為往事,不需要為了讀完而翻閱,而是可以仔細閱讀每一個句子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想起兩年前和高中的語文老師再談起,感慨萬千。原來不只是我這一代人,在莫言先生這一代人,就已經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

马嘶鸣着,扬起前蹄,将他倾倒在草地上。

他接过帽子,戴正在头上。

挑水的人们,用惊讶的目光打量他们。

                                        ——節選自莫言《檀香刑》

試問,哪個識字的華人看不懂?再問,哪個在中國人會用這樣的表述?

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外國友人寫出來的文章。

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是受到老一代翻譯人的影響,所有的用詞全都是英語的那一套系統。這些句子,只是翻閱的時候並不會發覺其中的問題,只是單純覺得不對勁,理解稍稍吃力一些,但仔細看看,這是中國人的表達嗎?

「這到底是中國人的驕傲,還是中國人的悲哀?」

這樣一想,自己大學之前,語文一直分數不高,大概是所受的荼毒不夠深吧?

凡今所見的現代漢語寫成之文章,或模仿外文的形式,用氾濫成災的結構從句囉哩八嗦地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反覆迴旋;或用不流暢,不地道,甚至顯得不中不洋的表達方式讓人完全不知所云。

先舉例幾個用法,雖說不是說絕對不要用或是推薦使用,只是希望大家在構建句子的時候盡可能慎重選擇:

用+肢體或五官等

這可以說是一個深受荼毒的用法,仔細想想,如果不是為了強調細節,這樣的用法會顯得異常囉嗦,比如,用腳踢,是個人,誰不是用腳踢的呢?,「用腳踢」,直言「接住」或「(定語)腳踢」不就可以了嗎?「用」這個字,或者類似的「以」,不建議出現在表達相對通俗的敘述中。

作為+身分

另一個很煩人的用法。「身為」作為近義詞可能會緩解這種令人不適的感受,但並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作為這次行動的負責人,我感到很遺憾。」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用心。」不如改成「他是個對孩子非常用心的父親。」

因為「作為」這個詞有很弱的因果成分,這層關係在表述的時候可以省略或者轉化,用「既然⋯⋯是⋯⋯」的句式或者乾脆不用。

另外,第一句舉例更習慣的表達是「我作為這次行動的負責人,感到很遺憾。」顯然,將主語放在最前面會更舒服一點。


這個問題遠比前兩個嚴重。

「她是健康美麗的」

難受不?改成「她健康而美麗」不就行了嘛!

更難受的還在後面,下面就純粹是病句了:

「機器發出的聲音是很吵。」

這就完了?這就句號了?一般漢語解讀這句話有一層「確實」的含義,意味著後面應該有轉折,事實上作者是想表達「機器發出的聲音很吵」。

有關於

「有關狂犬病,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好像沒問題

「有關於狂犬病(的事),我們上節課已經講過了。」問題就大了

「我們上節課已經講過了狂犬病。」或者「我們已經在上節課講過了狂犬病。」會更好吧?

被動用法

被動用法強調的是動作的客體,換句話說,如果並非為了強調動作的客體或者說作用對象,其實完全不必使用,而在需要強調的時候,則應該依照需要應用。

並列連詞「和」「與」「以及」

不要同一個系列中使用好多個這個問題小學裡就講過。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對於兩個動詞之間,能夠不用並列連詞的,別畫蛇添足。

完整的連詞表意以及正確的語序

這個問題恰恰相反,在很多外語當中,表示因果、轉折、假設等各種邏輯連接的時候並不需要兩個連詞,但中文應該視情況而定。

當你寫下了「無論」的時候,請記住同一個句子裡應該有個同級別的「都」,當寫下「雖然」的時候,請檢查句子裡有沒有表達「但是」的地方,如果有了「如果」或「既然」,那就應該有相應的「那麼」或「就」,一旦出現了「因為」「正因為」,就應該有相呼應多「所以」「之所以」。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雖然並不是每一句這樣的複合句都死板地用上,但請在取捨的時候盡可能不要考慮捨棄。

另外,在表述轉折的時候,「寧可」、「儘管」之類的成分不要後置,不然顯得陰陽怪氣不說,還破壞了句子的表意。

差不多

屬於比較好的一類毛病。

這個最好根據語篇進行修改

「他也差不多」這樣的表達,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很容易讓人搞不明白「差不多」是什麼樣子。

「他十有八九也會⋯⋯」

比較

「講實力多於運氣」改成「講實力比講運氣更多」。屬於病句。

有做過

這個問題我不清楚到底是粵語帶出來的還是英文完成時的表達,讓人覺得超彆扭。雖然我尊重港台人士的用詞和構造句子但是這個一直是我很討厭的用法。除非特殊需要,表達一個已經完成的動作時,不應該同時使用「有」和「過」,顯得非常冗余。

「我有講過這個故事」和「我講過這個故事。」或「這個故事我有講。」,你不覺得前者,很囉嗦。

順便一提,「有」的這一用法在通篇都是粵語習慣的情況下會比較合理,不然請不要使用

方言句式雜糅(尤其是粵語和國語)

由於對閩語系統並不了解,就不做多解釋了。主要針對粵語吳語和國語。

和前面的有些關係,再強調一遍,除非特殊需要,不適合在同一表述中出現兩種或以上文化背景的描述方式。

粵語、閩語、吳語等方言的表述和國語/普通話有很大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用詞上,在語法構造上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各類句式倒裝、成分倒裝:

粵語:畀件衫我。佢話嚟我度。

普通話:給我一件衣服。他說要來我這兒。

除此以外,還有吳語、粵語等常見的量詞作指屬助詞時,「佢部車」不適合寫成「佢的部車」或者「他的部車」。

翻譯作品內容應當忠實於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嚴復先生語)其實仔細想想,寫文章無非就是把內心的想法、場面或者細節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語言「翻譯出來」,不求文采,起碼也應該流暢簡潔。很多人或許喜歡用晦澀難懂的生僻詞彙或是華麗生動的修辭,讓自己的文章顯得飽滿而有文采。但是在這之前,首先問問自己,你的中文句法,是中國人搞出來的,還是香蕉人搞出來的?

在這裡順便說一個問題,有關於用地方方言寫作的時候,也請用此方言所常用的語法結構。簡潔流暢且地道的表達,比華利的辭藻更重要。如果中文水平不足以流暢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請附上外文原文!

當然,這裡的「地道」一詞,還需要仔細斟酌,畢竟現在很多的文章有著一定的異域風情,究竟怎樣才算是「地道」,還需要視情況而定。

消失的主語

這個問題,在段落表述的時候,或者以第一人稱做表述的時候經常出現,多見於涉獵日韓作品較多的作者。一個句子沒有主語,很容易造成誤解,所以在檢查文章的時候,請盡可能不要在祈使句之外的地方省略主語。

「如果考試成績不好,就會不開心。」

誰考試成績不好,誰不開心?

既然用了這個句式就再深入一下。

「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我就會不開心。」這個句子還是有毛病。

「我如果成績不好,就會不開心。」和「如果你考試成績不好,我就會不開心。」是兩句話,對不對?

重複的偏正結構

很煩。真的。

在同一個句子裡出現同一個偏正結構的重複,就是囉嗦。

除非你真的很想要描述一種體驗,並且側重這種體驗的層次感,請不要讓同一個偏正結構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兩次,比如

「他的眼角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是從未有過的,和他現在的內心一樣溫熱的,激動的淚水。」

這句話可以拆成兩句再表達,

「他的眼角有淚水滑落。那是一滴他從未有過,如自己內心般溫暖的,源於激動的淚水。」

當然這個句子可以進一步精簡,但考慮到層次感,沒有做太多的修改。無論如何,第一個「激動的」都完全可以省略。

重複的句子

最經典的是呼嘯山莊中的「我沒有憐憫!我沒有憐憫!」

稍作推敲,改成「我沒有憐憫!我才沒有講什麼憐憫!」就很舒服了,當然這和每個人的說話風格有關,翻譯的問題更多的應該忠於原文,但自己創作的時候應該避免這樣的狀況。

褒貶不一致

這個,完全就是不查字典就瞎說的結果。我就不囉嗦了。

長得嚇死人的修飾語

「我對你的愛,勝過整個宇宙,勝過生命或自由,從沒有那樣一個人或是事務值得我這樣愛他,也不會有人像我一樣深愛著你,再優秀的雄辯家也不能辯倒我對你的愛,它的價值超過了任何可以被估價或是不可估價的事物,任何廣大的度量衡都失去了作用blahblahblah⋯⋯」

大哥你講什麼垃圾情話呢你?海誓山盟不是你這樣的。

中文很少出現長的定語和狀語,對一個對象的說明需要長篇大論的時候,請不要試圖全都擠在一個句子裡。很煩,真的非常煩。

活見鬼的腔調

有兩種,都是最早出現於翻譯的問題。

第一種是過度歸化,就是在外國的情境之下,用過於地道中文表述一個外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彷彿是一個在城隍廟賣蛋撻仔的,或者一個在油麻地開食肆的外國人。

另一種是偽異化,用不堪卒讀的,彷彿就是用外文直譯的語言來表述。貌合神離,不知所云。

兩者的共同特徵就是牽強且生硬。

「有必要」誤用作「有需要」

據說這類問題會集中於香港作者。雖然還算常見但是由於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也就不做分析了。

時間地點狀語的位置異常

「可以生存在惡劣的環境中兩年以上」

「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兩年以上」

顯然後者好得多吧?對吧?

不恰當的暗喻與借喻用法

明喻的基本結構為:「A像B」

暗喻的基本結構為:「A是B」

借喻則不在句中出現A,而直接出現B,往往前文已經出現過明喻或暗喻句子。

事實上,中國人基本上不會用太多的暗喻,這種用法也會導致陰陽怪氣的強調。也不太會有人用「這是一種A的B」的暗喻。

一般而言暗喻表達的情感會更深,而借喻則會有一定的戲謔意味,所以最好前文有一定的層級遞進關係。

好了就說那麼多,能夠看到這裡的都不容易,感謝閱讀,有什麼心得也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评论(1)
热度(15)

© 錳與清輝 | Powered by LOFTER